師資隊伍

人才資源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師資隊伍建設工程是學校發展的“一號工程”,這些都已成為校黨委與學校上下的共識。多年來,學校始終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充實隊伍、優化結構、提高水平、造就名師”的思路,采取“培養、引進、激勵、保障”等措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形成了一致年富力強、學歷層次合理、學術水平高、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師資隊伍。學校真正成為事業有平臺、發展有空間、成長有環境的人才沃土。一支以院士、“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和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為帶頭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已經建成。
學?,F有專任教師2134人,其中教授305人,副教授70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84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萬人計劃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人選4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海外特聘專家20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4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12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6個。
學校按照“立足培養、加大引進、培育團隊、成就名師”的總體思路,強化培養,注重引進,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學風優良、愛崗敬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以教師隊伍建設為主體,以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著力加強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干部管理隊伍、教學管理、實驗人員和輔導員隊伍建設。其主要路徑與措施有:通過實施“中青年教師海外訪學計劃”、“中青年教師國內訪學、進修計劃”、“教師學歷學位提升計劃”、“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等措施來不斷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水平;通過建立人才引進快速反應機制、落實“優秀青年博士引進計劃”、 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完善人才柔性引進機制等措施面向海內外延攬優秀人才;通過實施“學科團隊建設工程”、 “優秀人才梯隊建設工程”和完善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等措施造就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和教學名師。
兩院院士
![]() |
謝立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年12月12日出生,山東萊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65年畢業于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同年到濰坊醫學院眼科任教。是該院眼科的創始者,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87-1988年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眼科中心從事角膜病博士后研究。1991年在青島創建山東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F任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青島大學眼科學院院長、山東省眼科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和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醫學與生命學院院長。兼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志》副總編輯。是亞洲角膜學會副主席、美國眼科學會國際會員、國際眼表疾病學會理事、國際淚膜與眼表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和亞太接觸鏡眼科醫師協會理事。 謝立信教授主要從事眼科角膜病、白內障的應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特別在角膜內皮細胞、感染性角膜病和眼內植入緩釋藥物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為首獲國家和省級科技進步獎15項和國家發明專利4項。出版國內首部《角膜移植學》、《角膜病學》專著,主編、主譯、主審書籍10部,參編18部。在國內外眼科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56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中華眼科雜志》發表論文127篇,被SCI 收錄國外發表論文37篇。完成角膜移植手術和白內障手術各萬余例。先后承擔國家“863”、“973”子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共30項?,F為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和青島大學博士生導師,培養的研究生、進修醫師遍布全國各地,為我國眼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謝立信教授為我國眼科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他先后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衛生部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是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代表。并于1998年獲中華眼科學會獎,1999年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眼科中心國際杰出成就獎, 2004年獲中美眼科學會“金鑰匙獎”,2005年獲青島市科學技術功勛獎,2006年獲得中華眼科杰出成就獎。 |
![]() |
于金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濟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國家人事部特聘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和參與國家863計劃,“十一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等20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等獎項,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十大中青年科技專家、山東省十大杰出留學科技專家等稱號,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
更多信息請訪問:人力資源處 高層次人才工作辦公室